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工业应用委员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联合发布2016年中国“互联网+”在工业应用领域十大新锐案例
9月3日,在第二届“互联网+”千人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业应用委员会、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联合发布了2016年中国“互联网+”在工业应用领域十大新锐案例,1001号云制造平台、BroadLink DNA Kit平台、华虹IC工厂的供应链网络协同、美克家居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项目、海尔互联工厂、潍柴动力工业智能网络、中钢网——钢铁电商平台、极路客智能驾驶服务、红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制衣工厂、航天云网等案例入选。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博士介绍了十大新锐案例的评价方法和总体特点,并发布了入选案例名单;海尔集团智能工程数字化总监揭笔超、南京壹千零壹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获鼎分别介绍了各自公司的案例详情。
本次评价主要从融合程度、技术水平、效率效益、社会影响等方面考察案例水平,从近百个候选案例中,经过三轮遴选,邀请国内两化融合、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经济等领域的权威专家,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对候选案例进行了综合评价,最终选出十大新锐案例。
2016年中国“互联网+”在工业应用领域十大新锐案例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一是涵盖多种类型,反映互联网与工业应用融合的新模式,十大新锐案例涉及了生产过程智能化、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平台、协同制造和协同创新平台、B2B行业电子商务、智能产品开发工具、智能产品等多种融合模式,既有工业企业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模式,主动改造生产方式和产品形态,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案例,也有互联网企业深度服务工业企业的案例,体现我国互联网与工业应用的融合呈现出双向融合、形态多样的特点。二是涉及多个行业,反映“互联网+”对工业的广泛影响,十大新锐案例涵盖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等各大工业领域,说明“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三是融合效益显著,反映“互联网+工业应用”积极效果明显,十大新锐案例的实践经验体现“互联网+”对推动工业企业降低创新成本和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实现节能减排、推进服务型制造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四是发展阶段多样,反映“双创”运动发展成果,十大新锐案例中,有两家企业“年龄”不足三年,仍处于初创期,这些企业的创新成效体现了“互联网+创业创新”的积极成效,同时也有三家企业“年龄”超过二十年,部分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节奏也赶上了时代的步伐。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北京大学教授杨学山,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研究咨询中心主任刘九如,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李德文出席了本次会议。
附:2016年中国“互联网+”在工业应用领域十大新锐案例
案例
|
企业
|
1001号云制造平台
|
南京壹千零壹号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BroadLink DNA Kit平台
|
杭州古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华虹IC工厂的供应链网络协同
|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美克家居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项目
|
美克国际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
海尔互联工厂
|
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
潍柴动力工业智能网络
|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中钢网——钢铁电商平台
|
北京中钢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
极路客智能驾驶服务
|
北京智趣车联科技有限公司
|
红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制衣工厂
|
青岛红领集团有限公司
|
航天云网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