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工作动态
聚焦创新链 一起向未来——2022年“创客中国”50强分析报告
发布日期:2022-11-18 来源:规划发展处

导读: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提出要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求加强中小微企业扶持。近年来,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重要贡献。


“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作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自2016年首届大赛举办以来,累计举办263场赛事,超过12万个“创客”项目报名参赛,近1500家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超1600多家“双创”示范平台、9500家银行和投资机构参与项目服务。一批服务于实际生产制造场景的优秀“创客”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不断涌现,并借助大赛丰富多样的接续服务、对接活动,开展产融结合、落地孵化,不仅逐步成长为领域内的行家里手,同时也成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跨界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力量。


2022年是“创客中国”大赛走过的第七个年头,除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举办的35场区域赛外,第七届大赛还设置了6场产业链赛道赛、5场专题赛和1场境外区域赛(决赛),“链”“点”结合、分层多元的赛制使“创客中国”大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第七届大赛参赛项目超3.7万个,较2021年增长46%,较2020年翻番,创单届规模历史新高。


日前,第七届大赛全国总决赛圆满落幕,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根据此前公布的第七届“创客中国”大赛全国50强(以下简称“第七届大赛全国50强”)名单,结合大赛近年赛况,对“创客”主体、优秀项目和未来发展趋势开展深入分析。


一、“创客”实力大幅跃升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自2014年提出后,“创客”蓬勃发展,聚众智汇众力,把千千万万“个脑”连成创造力强的“群脑”,极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创新创业精彩纷呈,并在项目起步、成长路径、增长动力、发展前景等方面特征明显。


1.1项目起步

从项目起步来看,第七届大赛全国50强更多起步于成长潜力大的产业领域。“创客”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绝大多数活跃在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13个细分领域、18个国民经济行业制造业大类。


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领域“创客”利用尖端技术、先进生产组织方式,不断改造现有生产工艺、产线装备、服务流程,在持续强化最终产品服务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同时,实现价值提升。


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领域“创客”分别从工业软件开发和装备智能升级方向入手,不断拓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分配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持续为运营管理、研发设计、生产调度、过程控制、运维保障等环节赋能、赋智。


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创客”充分挖掘当地自然环境、气候地理等方面禀赋优势,从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三个方向入手,助力传统能源、建筑、电力等行业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的存量提质改造、增量优化调整,实现绿色低碳“破局”。



1.2成长路径

从成长路径来看,第七届大赛全国50强集中精力深耕核心业务,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第七届大赛全国50强平均成立年限近10年,远高于我国中小企业3年左右的平均寿命。他们持续深耕细分领域,在技术工艺、产品设计、性能优化等方面逐步形成专业化积累、取得比较优势,铸就纵向深度核心竞争力。以弥勒羚羊能源、宁波奥拉半导体、北京智同科技为代表的一批“创客”,聚焦利基市场、投身“五基”领域,从清洁能源技术开发、专用芯片设计、自动化设备性能提升等方向构建核心业务,逐步在各自细分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争当专精特新企业“预备队”。


多年来,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政策支持下,一大批“创客”孵化为创新型中小企业、19家成长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家“创客”发展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他们凭借自身专长,厚积薄发,源源不断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元器件、零部件和产业配套,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1.3增长动力

从增长动力来看,第七届大赛全国50强通过技术研发增强内生动力。第七届大赛全国50强平均研发强度高达13.17%,是全社会平均研发强度的6倍,研发强度较2021年、2020年分别提升3.2、6.3个百分点。其中,80%以上“创客”研发经费投入超500万元,半数以上逼近1500万元,还有5家研发经费投入超4000万元。



高强度研发投入对“创客”技术成果产出形成有力保障。第七届大赛全国50强平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数量达25.3项,显著高于2021年(15.3项)、2020年(9.6项),年均增速超60%;特别是在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上,50强平均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2.57件,是国内企业平均水平(6.4件)的近两倍。


持续高水平技术产出助力“创客”在细分赛道积累竞争优势、筑牢技术“护城河”。以海南苏生生物为例,针对软骨再生这一医学难题,以超60%的高研发强度集中开展技术攻关,创造性研发出全球首个以异种组织为主要成分来源的人工软骨支架,成立不到2年就在人工软骨和新一代再生运动医学领域取得行业领先地位。 



1.4发展前景

从发展前景来看,第七届大赛全国50强经营收益、组织管理不断改善,市场认可度初步形成。


在生产经营方面,“创客”积极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盈利能力不减。第七届大赛全国50强盈利面达72.7%,较2021年扩大6个百分点;利润率达9.67%,较2021年和2020年分别提升1.6、6.2个百分点,发展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在组织管理方面,团队规模和组织结构均实现提升优化。第七届大赛全国50强平均团队规模达90.1人,员工数量100人以上“创客”比例近三分之一,较2021年、2020年分别提高4.2、16.7个百分点;同时团队核心成员构成也由前几年技术人员主导的“一枝独秀”,逐步进化为“技术+市场”的“双轮驱动”,规模化、结构化、体系化的组织管理有力支撑了“创客”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凭借深厚粗壮的技术根基、持续提升的盈利能力、不断进化的组织管理,“创客”们在资本市场受到热烈欢迎,第七届大赛全国50强累计已有17家“创客”成功获得近7亿元融资,获投项目数是2021年的2.4倍,融资金额较2021年同比增长19.6%。



二、多环节深化创新链



基于创新链视角,目前国内“创客”项目研发活动主要分布在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试制、要素整合共享等创新链的3个环节[1]。第七届大赛全国50强中:


在应用技术研究环节,技术创新类项目12个。以湖北兴福电子、南昌沪航工业、天津亚琛联合科技为代表的“创客”,针对生产过程中基础材料短缺、核心部件自主供给能力和精密度难以满足现实要求的痛点,在芯片专用化学品生产、飞机复杂结构件加工、超高速大面积工件表面精准熔覆强化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在产品开发试制环节中,产品创新类项目30个。以北京智同科技、长春圣博玛、上海纳琳威纳米科技为代表的“创客”,瞄准消费应用市场,将精密传动、生物亲和材料、纳米级隔热环保材料等技术与多元化市场需求有效结合转化,成功研制并批量化生产工业机器人关节用高精密CRV减速机、高性能医用材料、建筑节能膜等新产品。


在要素整合共享环节中,模式创新类项目8个。以广西师大艺术品智能鉴证项目团队、重庆品胜科技、青岛创新奇智科技为代表的“创客”,聚焦运营管理、过程控制、运维保障等服务及生产共性场景需求,借助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艺术品溯源、通信基础设施管理、高效率低成本机器视觉检测开展流程再造,提升生产和服务效能。



2.1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从突破瓶颈方案优化两个方向取得实效。以生产制造项目为例,围绕特种陶瓷靶材制备、印制线路板加工中的技术缺项短板开展自主研发创新,河北惟新科技的“微反应器制粉-树脂注浆成型-常压烧结”先进工艺路线,突破ITO靶材[2]制备技术瓶颈,大连崇达电路的高精密超厚印制线路板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立足当前乙肝治疗“重维持治愈难”局限性、高活性生物催化剂量产困难的现实困境开展方案优化,浙江药苑生物通过重组抗乙肝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有力提升乙肝治愈可能;安徽瑞邦生物通过集成多种生物酶的高效表达能力,实现生物催化剂产能瓶颈突破。



2.2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通过高新技术与多元化市场需求有机融合打开市场。围绕芯片生产制造、光伏风电新能源电网控制中流程环节复杂、实时处置要求高的现实情况,广东埃克斯工业、西安泰金工业通过软件定义与物联网感知协同,强化产品个性化定制、提供预测性维护能力,打破工业产品传统开发制造模式,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围绕生产生活场景中防火消音要求,郑州峰泰纳米材料完成宇航级阻燃降噪材料在交通、电子、建筑、环卫清洁等安全生产和宜居环境的场景适配,构建并迭代出多系列多型号标准化、定制化产品,形成稳定生产能力。




2.3模式创新

模式创新为生产服务共性场景的数字化转型提供范本。 “创客”们通过创新性整合生产设备、技术、数据、市场等要素,发挥“1+1>2”的集成效应,持续优化工业生产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在核心业务优化方面,重庆品胜科技围绕通信网络资源高峰紧张、平谷闲置现状,利用数字化标签开展通信设备设施数字化,在实现了资产能力可视化的同时,积极服务了资源峰谷动态调度、工作流程重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在生产保障能力提升方面,青岛中科防务将人工智能自学习、自进化能力与无线电感知的实时目标定位能力进行结合互补,强化关键工业及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场景中的技术对抗、侦查反制效果,推进关键设施保卫、保护、保障的动态感知、反馈控制和智能决策。


在社会化资源协作方面,广州云舟生物科技基于平台网络外部性优势,加快生物医学前沿技术和临床实践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效率的交流协作和生态构建; 广西师大艺术品智能鉴证项目团队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不可伪造、全程留痕、公开透明等特质,创造性解决艺术品确真、估值、承保、确权难题,实现艺术品流通业务架构重组、构建商业新模式。



三、发展前景未来可期


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是我国经济最有朝气、最具活力、最具成长性的群体之一。 同时,由于发展初创阶段团队规模小、自有资金少、行业话语权低、商业化经验不足等客观实际,“创客”比其他市场主体更为脆弱。 “新冠”疫情爆发进一步加大了我国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特别是自20215月以来,小型企业PMI已连续18个月跌至50%以下、处于收缩区间,生产受阻、订单减少、融资不顺等问题对绝大多数“创客”而言更是一场艰难试炼。 然而,综合第七届大赛全国50强表现来看,不少“创客”在这场试炼中化危为机,在创意源头、创新方向、发展模式等方面均表现了令人欣喜的新动向、新趋势。


3.1创意源头

在创意源头上,锚定“中国制造”“中国创造”。 近年来“创客”的创新创造发力点已从之前分散的“概念类”项目聚焦至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创客”的创新创业最为活跃。 他们顺应政策导向、凝聚小微力量、借助制造业第一大国优势,开展“小而精”定制化创新、“小而优”柔性化生产、“微而专”网络化服务,助力制造业做强做优做大。


3.2创新方向

在创新方向上,强化创新链条向应用技术和要素整合两端延伸。 受价值链“微笑曲线”牵引,近年来项目创新由之前在产品开发试制环节的集中发力,向创新链条两端的应用技术研究、要素整合共享环节延伸延长。 相较2020、2021年,第七届大赛全国50强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开展生产工艺优化、数字化服务共性生产生活场景的项目数量出现明显增长,创新链结构不断优化。


3.3发展模式

在发展模式上,坚定不移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创客”作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预备队”,是当前我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的重要组成。 纵览近年来优秀“创客”成长路径、组织进化,“创客”们通过高强度、高产出的创新驱动和重协作、精细化的团队管理,深耕“五基”领域,以“小而专”的优势,在与上下游协同、为大企业配套的过程中,主动挖潜、积极补位、灵活经营,面向多元化市场需求形成特色化产品服务,在 专业领域赢得话语权。



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持续推进的战略任务,既离不开中小微企业自身唯实惟先的研发创新、久久为功的深耕细作也离不开长效化政策托举 、系统化服务支撑


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近年来中小微企业源源不断获得“救急”“致远”的政策扶持、产需对接、企业辅导、普惠信贷、咨询培训,全方位、多样化的市场、技术、资金、人才等配套服务有力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健康发育。 以“创客中国”大赛为代表的一批体系化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在助力“创客”找准发展方向的同时,有效聚合、组织创新要素资源,形成整体性积极力量,加速“创客”成长发育。 以2021年获奖的“高性价比卫星姿控组件”项目为例,该项目充分利用大赛专家及平台合作资源,战略性规划选择发展潜力巨大的技术领域,与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科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0多家卫星用户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目前已孵化成为市场份额过亿、获得大企业投资的股份制企业。


综合来看,“创客中国”50强创新链条长、创新活力高、成长潜力大,是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大做优做强的重要推动力。 后续我们将持续关注优秀“创客”发展动态,深挖中小微企业成长基因,总结推广“专精特新”“单项冠军”成功经验,用中小微企业的“星星之火”点亮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燎原之势”。



附注:

[1] 创新链构成根据《经济日报》、《经济管理》相关资料整理。

[2] ITO靶材,全称为氧化铟锡靶材,是电子信息工业领域的关键材料之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