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动态>工作动态
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追踪(2022年上半年)
发布日期:2022-09-26 来源:规划发展处

上半年,随着疫情缓解、物流疏通、供应链改善、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生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均升至扩张区间,我国经济总体恢复有所加快。其中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发展动力,特别是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互联网、通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在加快推动经济企稳回升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数据团队结合国家统计局数据对2022年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态势展开分析。


一、 宏观层面


(一) 需求牵引:在稳投资、促消费、保出口方面持续发力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有效带动整体投资需求。主要行业中,电子行业作为维持整体投资稳定的中坚力量,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19.9%,分别高于工业投资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9、13.8个百分点。骨干企业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上市公司投资需求旺盛,上半年主要用于购置固定资产的资本开支同比增长48.4%,较去年末提升32.7个百分点;同时,可用于未来投资的资金相对充裕,流动资产较上年末提升19.3%,投资潜力较为可观。



线上消费、信息消费成为消费扩容重要力量。线上消费方面,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达3.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8个百分点。服务于零售场景的网络支付业务也实现频次、规模双增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银行机构处理网上支付业务的笔数和金额分别较2020年增长16.32%和8.25%[1],线上消费增势强劲,有效弥补因疫情带来的线下消费不振。信息消费方面,经测算,上半年基础信息消费支出同比增速达8.3%,明显高于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以流量消费为例,5月当月人均流量消费15.6G,预计6月日均将超510M,相当于人均每天仅需1.3元的流量费用,即可在线观看标清水平电视剧6集、高清水平电视剧2.6集、超高清水平电视剧1.5集[2]。





数字产品及数字服务出口对迅速扭转出口增速下滑趋势具有积极作用。得益于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连续4个月持续贬值,国内疫情防控有力、生产秩序逐步恢复,以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为代表的数字产品出口加速回升,上半年出口金额同比增长8.6%、6.5%,分别较上月提升1.6个和1.1个百分点;软件外包服务等数字服务出口延续增长态势,截至5月软件业务出口204亿美元,同比增长2.7%。


(二) 供给能力:生产和基建持续回暖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高于GDP增速6.7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增长10.2%,在主要大类行业中排名第二,高于工业增加值增速6.8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7.7个百分点。综合来看,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生产形势持续向好,相对GDP增速优势持续扩大,对整体生产供给持续回暖形成有力支撑。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量质齐升。规模上,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保障有力的网络基础设施,5G实现全球引领,所有地级市全面建成光网城市。截至5月末,我国建成5G基站170万个,全国光纤端口达到9.8亿个,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1039万个,预计至6月末,相关设施建设将持续攀升。质量上,千兆网络建设实现5G基站占比16.7%,光纤端口占比95.1%;算力网络建设有序推进,启动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8个,规划国家数据中心集群10个,建成或正在建设人工智能计算中心20余个[3]。



二、 微观层面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经济效应特征显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数据要素,进一步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边界扩展,提升产业组织效率、延伸产业价值,实现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具有典型规模经济效应。以通信业为例,随着双千兆高品质网络加速覆盖,整体基础电信业务服务,特别是在数据流量、宽带服务等分项业务服务领域,服务平均成本随业务规模扩大持续下降。经测算,截至5月,电信业务服务、移动流量服务、宽带接入服务规模快速扩张,同比增长23.4%、21.4%、61.0%,结合相应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下降趋势,呈现规模经济性。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范围经济特性鲜明。除常规基础电信业务服务外,以互联网服务为代表的增值电信业务种类丰富,应用多样。根据最新数据,截至5月,12.7万家增值电信企业开展近18万项许可业务[4],较上年末增加14321项;同时,移动应用APP下载从集中走向多样,日常工具、音乐视频、生活服务、电子商务类等应用场景丰富、满足多样化需求的APP下载占比较上年末显著提升。伴随着业务种类的持续丰富,多个细分业务领域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数据显示,目前数字经济核心领域独角兽企业281家,占全部独角兽比重达78.9%,整体估值超8万亿元。其中,金融科技、供应链物流等数字要素驱动业独角兽增量最大,聚焦移动支付、区块链技术、数字货币领域的金融科技类独角兽数量占比大幅攀升,供应链物流类独角兽通过融合大数据、AI算法的新型物流解决方案,满足线上订单新需求、挖掘业务新增长点[5],呈现范围经济性。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长尾效应特点突出。以电商、支付、社交、短视频等为代表的平台经济企业不断挖掘群体差异化需求,聚沙成塔,扩大市场规模。以美团为例,一季度数据显示,旗下配送平台覆盖全国县级以上城市2800个、活跃商户710万多家,挖掘餐饮、生鲜、商超、药品、书店、鲜花等个性化场景需求[6],聚合长尾。


三、 资本市场


整体来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重要领域指数跑赢大盘。截至6月30日收盘,相较于沪指上涨6.66%的大盘表现,数字经济指数方面,万得数字经济概念指数上涨8.09%,中证数字经济主题指数上涨7.18%,分别跑赢沪指1.43、0.52个百分点;行业指数方面,中证软件服务指数上涨9.99%,中证互联网指数上涨8.42%,分别跑赢沪指3.33、1.76个百分点。


优质企业方面,半导体、软件及平台经济公司表现亮眼。A股市场,闻泰科技、阳光电源、三安光电等上市公司领涨;港股市场,比亚迪电子、阿里健康、明源云涨超30%,携程、京东健康涨超20%;美股市场,新东方、高途集团涨超50%,大全新能源、富途控股、宝尊电商涨超20%。




IPO企业方面,新股融资规模翻番。上半年,A股市场共发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股47只,融资规模超900亿,高出上年同期2倍。以集成电路为例,上半年集成电路设计领域IPO企业6家,实现融资金额132.2亿元,创下自2011年以来新高。



并购事件方面,热度逆势攀升。受疫情影响,虽然并购市场整体降温,但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并购交易活动占比翻番,达22.5%,较上年显著提升,展现出强劲活力。




四、 产业热点


央地联动政策利好,加速推进数字化治理。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文件作为首部国家层面关于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性、改革性文件,对数字政府建设作出全面安排,为全国各地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指明路径,开启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新篇章,也为产业侧数字化治理提供丰富应用场景、强力需求牵引。同月,目标2025年建成全球数字先锋城市的深圳市印发《深圳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形成数字生态新格局。


标准研制与应用齐头并进,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开信息显示,标准研制方面,上半年公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标准292项,涉及电子、通信、软件和互联网等领域前沿技术,有力促进技术快速传播与应用;技术应用方面,6月23日,2021年物联网示范项目名单公布,在智能感知、边缘计算、可信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关方面,及物联网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方面,共计179个项目上榜,助力成熟技术落地、优秀成果推广应用。


多地搭建合作平台,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6月16日,2022西部数字经济博览会开幕,搭建服务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交流平台;6月29日,2022安徽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对接会召开,推动产需合作、招商引资等方面多个合作意向达成。各地通过产业交流合作、产需衔接平台,有力推动区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科创板示范效应突出,引领产业发展风向。科创板开板三周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召开科创板上市公司扩大投资和促进就业座谈会,指出科创板上市公司是高技术产业领域的代表和先锋,强调科创板上市公司要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经过三年发展,科创板已由首批的25家公司扩容至436家,总市值规模突破5.39万亿元[7],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169家,总市值达到2.42万亿,约占科创板总市值的45%。值得注意的是,芯片领域相关公司56家,数量占比八分之一,但总市值规模达1.41万亿元,超科创板总市值四分之一,成为资本市场“宠儿”。


总体看,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对宏观经济恢复性扩张的拉动和支撑作用较为显著,以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互联网和通信等行业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长尾效应的特征优势,持续扩大内需、提供有效供给、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后续我们将持续跟踪数字经济发展动态,更多及时信息资讯和深度分析,请扫码关注“工信数通”官方平台。



附注:

[1] 数据来源: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支付产业年报2022》。

[2] 数据说明:按照一集电视剧45分钟,标清(480P)、高清(720P)、超高清(1080P)画质每分钟分别消耗流量1.9MB、4.4MB和7.5MB予以计算。

[3] 资料来源:中国日报网。

[4] 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

[5] 数据来源:根据CB Insights公开数据和任泽平《中国独角兽报告:趋势和机会》整理。

[6] 数据来源:美团2022年一季度财务报告。

[7] 数据来源:金融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